今天(2015/10/06)早上,我到【台北2050願景計畫工作室】主持松山機場遷建與再生規劃小組會議。與會人員計有市府都發局、交通局、工務局、財政局、產業局、地政局等30多位同仁。
【台北2050願景計畫工作室】,位於長春路339巷2號地下室一樓,樓地板面積一共約127坪,為都市發展局管有,目前由台北2050願景規劃專業團隊─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進駐,未來持續將空間布置成為【台北2050願景計畫工作室】,作為台北2050願景之規劃與工作討論基地,透過議題小組討論會、跨議題討論會、市民論壇、定期展覽等民眾參與活動收斂市民意見,這些成果將可成為台北市城市願景館之籌備參考資料。
目前全球城市發展逐漸朝向超大型城市 (mega-city) 發展之趨勢,由聯合國《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指出,到2050年,人口超過1,000萬之全球超大型城市將增加至28個。而臺北市目前人口270多萬人,人口規模尚無法與亞太主要城市競爭,如重新以【首都圈】角度思考,北北基桃的人口規模達900多萬,始具備足夠競爭力。同時,在完整的交通網絡引導下,各縣市產業區位必須給予發展定位,讓各區能夠分工、互相支援,以求效益極大化,例如:基隆副都心地區作為港務航運與倉儲中心,新北市作為支援服務、創新研發與生產製造,而桃園則做為海空雙港聯運、國際物流中心等。
松山機場的遷移與再生,正好能夠對北北基桃【首都圈】交通、都市土地利用、經濟發展再結構帶來許多機會。從交通系統方面,市府擬提出一條23公里之環狀輕軌路線,以作為目前現有捷運之支援路線,由北區轉運站 (圓山站) 起,由西向東越過基隆河,經信義計畫區後,再經松山站、永春站、象山站、世貿站等一路由南向北穿越松山機場至劍南站。其中,市府也將信義區公所都市計畫變更一案預留廣場作為未來輕軌之場站使用。環狀輕軌路線預計可與捷運淡水線、文湖線、松山線、板南線、信義線等5線10站轉乘,並且串連規劃中環狀線南環段、北環段、南北線、民汐線。另,市府規劃三條南北向連接道路連接大彎北段與內湖科技園區。
松山機場的遷移,將使台北市的航高解禁、天空解放,而本市受松山機場航高限制約3000公頃可建築用地將得不受原航高限制,得以重新進行開發,市府也初擬透過容積獎勵回饋分配將新增容積價值部分挹注中央作為松機遷移經費、以及再生開發利用的財源。詳細規劃方案持續與市府相關局處進行討論並屆時再與市民對話。